丝瓜草莓www在线观看_看动漫强人物免费动漫_忘忧草视频www_国产一级二级三级在线观看

服務熱線:0373-8791368/8791898
河南豫中起重集團有限公司
首頁 > 集團新聞
河南豫中起重集團有限公司
集團新聞
news events
集聚區建設的“長垣現象”
2016-03-06

  長垣縣產業集聚區,以起重裝備制造和汽車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總體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含起重工業園區組團和蒲西組團。長垣縣產業集聚區圍繞起重機械行業數年磨一劍,形成了一批以衛華集團、河南礦山集團、中原圣起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規模化發展龍頭企業,現已建成年產30萬臺起重機、165萬臺(套)起重機配件生產能力的特色產業基地,中小噸位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65%以上,在全國起重機械行業占據了重要位置。

  2010集聚區內全部企業年營業收入為200億元,從業人員4.9萬人,實現稅收收入7億元,入駐生產性企業346家,配套產業經營性商戶、門店900多家。產業集聚區已形成規模,聚集效應初步顯現,載體作用得到發揮,成為該縣集聚生產要素的重要平臺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

  出鄭州北100多公里,就到了豫北明珠――長垣。這個昔日的“窮縣”,今日,卻以“北方溫州”的名號聞名全國。特色裝備制造、醫療器械及衛生材料、防腐建筑及防腐材料、飲食文化、食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和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精彩迭出,演繹了一曲“昂揚奮進”的發展旋律。

  解讀長垣,是一個嚴肅的命題,這個命題讓人感到沉重,非洋洋灑灑百萬字而不能盡數。面對長垣,心潮澎湃,不感言而又不能抒激越之志。今日,記者就通過長垣最具影響力的“起重裝備制造產業”崛起脈絡來勾畫長垣成功的奧秘。

  窮則思變――全民創業激發民營活力

  在長垣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企業――他們依靠艱辛創業,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一步一步發展壯大,形成了長垣遍地是企業、遍地是老板的獨特現象。

  長垣縣地處黃河的“豆腐腰”區段,面積1051平方公里,人口80萬,18個鄉鎮、辦事處有三分之一的地方位于黃河灘區,黃河一泛濫,莊稼顆粒無收。災民只好遠走他鄉,四處乞討。改革開放以前,在長垣廣為流傳著“春天喝不上糊糊,冬天穿不上棉褲,十里八鄉見不著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婦”。每逢災年,長垣人便投親靠友外出學技謀生。正是因為窮,勤勞的長垣人民背水一戰,艱辛創業,才形成了各類產業的雛形,這些“普普通通”的長垣人,平凡之中蘊藏滿腔激情,他們創造了“起重工業組團”、“醫療器械組團”還有遍布全國的“長垣飯店”。

  撲下身子――潛心服務創造“發展溫床”

  面對民間迸發的創業激情,縣委、縣政府如何順勢利導,顯得尤其重要。

  “由于長垣土地貧瘠,過去百姓生活清苦,再加上長垣又沒有國有經濟做靠山,所以歷屆政府對群眾發展民營經濟都高度重視、大力扶持。”中共長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起重園區主任、集聚區常務副主任荊汝大向記者介紹。

  長垣縣委、縣政府結合長垣實際,在全省較早就提出了“民營立縣、特色興縣”的發展戰略,把推進全民創業作為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活力之源,弘揚創業、創新、創優、創富精神,推進全民創業進程,形成了思創業、敢創業、會創業、創大業的良好局面。外界將這種飛速發展的現象,譽為長垣現象,長垣因此也被稱為“北方溫州”。

  與溫州模式一樣,長垣現象中,民營經濟壯大的關鍵在于政府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在長垣縣民營經濟發展之初,長垣縣政府更多的是“無為而治”。縣政府有關領導曾八下溫州學習“溫州模式”,溫州市政府前期的“無為而治”,對20世紀80年代初的長垣縣政府影響深刻。

  在“無為而治”中,長垣縣政府更多地是充當了服務的角色,像園丁一樣,精心呵護企業的成長,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企業。

  產業集聚――集約效應凸顯強勁競爭

  經過數年快速發展,長垣誕生的數千家民營企業,散布在該縣的多個鄉鎮,暴露出占地多、用地難、運輸不便,生產要素和資源共享度低等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

  2003年,長垣縣委、縣政府開啟了長垣起重工業園建設,在發展早期,當地政府適時確立了“個體起步、股份推進、突出特色、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引導企業從作坊式生產逐步向集約式經營過渡。實施了旨在吸引資金、人才、信息、技術和項目的“回歸工程”,進一步壯大了本地起重裝備制造產業。

  在建設過程中,該縣以“高起點起步、大手筆規劃、大力度運作”和“專業化發展”為指導思想,聘請有關專家科學編制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積極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空間布局規劃精準對接,形成了相互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具體編制了四項規劃:一是現代產業規劃。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導,做大做強起重裝備制造、汽車裝備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支撐產業,構建國家級起重裝備制造業基地和起重機械貿易中心。二是建設目標規劃。遠期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11平方公里。三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于去年5月份納入新一輪土地規劃修編。四是聘請國家級研究院編制了集聚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科學完善的規劃體系,為建設“有規模、有形象、有效益、有特色”的集聚區打下了堅實基礎,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機制。

  8年過去了,氣勢磅礴的長垣產業集聚區巨變為一座令人矚目的新興工業城,累計投資17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和為生產配套的生活設施,加大了道路、電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氣、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八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廠房建設。

  截至2010年底,集聚區建成區面積已達11平方公里,完成道路17縱23橫,全長120多公里,建成變電站3座,鋪設各類管線約400公里,建成垃圾中轉站60個、垃圾處理廠1個、污水處理廠1個,完成了污水管道排放建設,達到了“九通一平”和交通干道的綠化、亮化,建成了賓館、酒店、學校、醫院、公園、購物廣場等標準化的公共服務設施。

  2010年集聚區內全部企業年營業收入為200億元,增速為33.3%;其中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到達132億元,占全部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6%,特色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從業人員4.9萬人,增速26%;實現稅收收入7億元,增速3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增速33%。已建成具有年產起重機械30萬臺、起重配件165萬臺(套)生產能力的特色產業基地,中小噸位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65%以上,入駐生產性企業346家,配套產業經營性商戶、門店900多家。產業集聚區已形成規模,聚集效應初步顯現,載體作用得到發揮,成為了該縣集聚生產要素的重要平臺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

  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創新獎”、“全國民營科技促進獎”、“國家火炬計劃長垣起重機械產業基地”、“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自主創新示范基地”、“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中國起重機械名城”、“河南省創新型示范集聚區”、“河南科技創新十佳單位”、“新鄉市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先進單位”、“新鄉市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產業集聚區”等多項榮譽,為集聚區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通過產業集聚區強有力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了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

  科技創新――優勢凸顯助推“產業升級”

  早在2005年,在北京奧運會配套工程――張河灣抽水蓄能電站的水利工程中,急需起升高度為400米的門式起重機,這個高度是目前世界上門式起重機最高的起升高度,是對全國起重機械行業的考驗,誰能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使命呢?

  經過層層選拔,位于集聚區內的企業衛華集團最終順利中標,這是長垣集聚區內企業實施自主創新的一個案例。數年來,長垣起重機械行業堅持自主創新,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在全國起重機械行業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企業產品源源不斷進入機械制造、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礦山采掘、能源交通、港口物流、汽車及船舶制造等領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遠銷英國、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巴西、越南、泰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曼等20多個國家。

  這些成就,離不開長垣縣委、縣政府的心血,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保持優勢產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縣政府制定出臺了《中共長垣縣委、縣政府關于實施質量興縣工業強縣科技創新戰略的意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

  一是聘請國內起重行業知名專家、教授25人組成集聚區專家指導委員會,為集聚區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

  二是集聚區牽線搭橋,先后和中科院、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起重機械研究院、河南機械設計研究院等30多家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擁有國家級產品檢測中心1個,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所1個,建立各類技術研發中心68個,其中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8個,僅2009年就引進高新技術26項,開發新產品78項,申報專利246件,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名列,被命名為首屆建設創新型國家百強縣,企業和產品科學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三是集聚區與GET集團共同搭建公共創新研發技術服務平臺,幫助企業提高CAI/CAE應用水平,實現了產品設計理念的不斷創新,為企業產品改造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年來,長垣產業集聚區在自主創新方面碩果累累,他們與30多家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并聘請各類人才5716人,其中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856人,累計申報專利960項、國家授權專利460項、成果轉化259項。目前,集聚區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已有78家企業取得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其中14家取得了質量、環境、職業安全三合一認證。

  和諧發展――建設富庶文明新長垣

  長垣產業集聚區,在產城融合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記者在長垣看到,隨處可見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備的新型農村住宅社區與集聚區內的特色產業園地、挺拔林立的高大廠房交相生輝、融為一體。當地村民樂呵呵地對調研組說:“住進新社區的農民與城里人生活沒什么兩樣,環境比城里還好。家里人就在附近的產業集聚區上班,很方便。”

  “新社區內路修得平平坦坦,休閑廣場、服務中心、中心小學、幼兒園、衛生室啥都有。住進新社區的好處說不完。”當地通過大力推進新民居工程,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中共長垣縣委書記薄學斌告訴記者,新型農村住宅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全部由政府投資建設。

  “我們走的是一條"人口轉移型"和"結構轉換型"相結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點是以打造產業集聚區和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兩個載體對接城鄉。”長垣縣委書記薄學斌說。

  僅僅是住進了新社區,并不算是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搞集聚區建設,也要讓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和諧的生活。地處長垣城區與起重園區接合部的高店村支書劉慶生說,全村430多戶1700口人,被園區征用了700多畝地,失地村民都及時拿到了失地補償款,失地勞動力或進廠務工、或經商、或搞家禽飼養,家家沒有閑人。現在村民們都盼著工業快發展,這樣大家致富的門路就更廣了。

  集聚區對失地農民還進行職業技術培訓,使農民逐步變成產業工人。8年間,累計有數萬名農民經過培訓,學到一技之長,進廠務工變成工人。

  一處處花園般的社區、一座座整齊的廠房,都在展示著長垣今日的富庶和文明,產城一體,產城融合,如今的產業集聚區正逐步變成長垣縣城區的一部分。今天的集聚區,已經和周圍的老城實現了融合,周邊群眾也因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實現了就業,得到了實惠,贏得了一片贊譽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隨著產業的壯大,面臨著越來越強勁的競爭。敢于超越,永爭第一的長垣人民,一定會再創新的奇跡。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有了!

備案號:豫ICP備20008887號-1